美,潤無聲
7月9日,我們的第六期童心讀書會選在得慧堂茶空間舉行。烈日灼身,每個從外頭進來的人都被太陽曬得又紅又燙,然而,一走進茶空間,清幽疏朗的布局讓人精神為之一爽。茶空間主人提前一天為活動做了布置,為了防止大家找不到大門,細心的主人特地在門口立了一塊小黑板,還用粉筆畫了青蛙公主的肖像。
會場的每一個細節,無不悄然散發著美的氣息,那種純凈,不動聲色地包納著《竹林里的青蛙公主》所帶來的沖擊力。
這次的嘉賓邀請了畫家、詩人張爽,她不辭勞苦地背來了一大包色標和顏料,以及一肚子想對大家說的話(以致最后我不得不很不禮貌地打斷她,提醒活動時間快到了)。
這一次,參與的同事和孩子們在現場才領到書,所有人翻開書頁,隨著我的聲音,一同進入這個誕生于十世紀初的日本民間故事。
看文字和讀出聲,其實是兩碼事,一段蘊含想象空間的文字,如果完全照文朗讀,可能會變得索然無味。還是以自己的理解將每一頁故事講出來吧。于是我在故事里跳出跳進,講講故事,做做解釋,加點兒評論。第一次采用這種方式,說實話,心里沒有底,只覺全場鴉雀無聲:大家聽得怎么樣,會不會覺得沉悶,能聽懂嗎?但是,故事的精彩讓我忘記了開小差……
“在燭光下他才看清,自己手里緊緊抓著的不是子安貝,而是一團干燕子糞”,一個孩子聽得入神,撲哧笑了,天真稚嫩的笑聲猶如投入湖中的小石子,歡樂在席間蕩漾開來。
但,這是一個蕩氣回腸的故事,盡管國王和養父母及全國民眾對青蛙公主懷著無限眷戀,只是在人間走一遭的她,還是放下了人間的愛,悲傷和留戀,回到了月宮。故事講完,眾人一時無語……能感覺到,這個故事觸發了大家內心當中的幾許悵然。
許這就是文學的魅力吧,將豐富的人生滋味以優美動人的方式傳遞給相遇的人,只要肯沉浸其中,每個人都會得到自己的共鳴和收獲。
故事講完,張爽老師從封面、扉頁開始,引領大家進入繪畫的世界。她提醒我們要關注構圖、貫穿細節、色彩,慢慢為大家打開了一扇東方美學之門。原來,這個創作于現代的日本繪本從構圖和空間視角上沿襲了中國漢磚畫、敦煌壁畫、水墨山水的傳統,且繼承了日本浮世繪的風格。
經張老師的講解和啟發,我們才算對這個故事的繪畫有了一個深入的感受。
我請在場的小朋友選出他們最喜歡的一幅畫與大家分享。
有人毫不猶豫選出了心儀的那幅;有人在“美”和“美”之間細細體會,幾經抉擇才不再猶豫;也有人坦陳,自己不喜歡當中的任何一幅。
張爽老師鋪開她帶來的三摞色標,讓大家感受中國、日本和美國的色彩有何不同。
我們發現,相比之下,東方的色彩更為清淡柔和,每種顏色仿佛都取自大自然,使人寧靜放松。
而美國的色標則靚麗飽滿,引發著人的熱情和進取心。
東西方的色彩各自體現了不同的精神特質,文化內涵和藝術特點。
最后,我為大家播放了日本動畫電影《輝夜姬物語》的預告片。同一個民間故事,在長劇情片里,在動畫大師高田勛的大手筆下,公主的性格與命運得到了更為深刻復雜的塑造,故事主題也因此進行了拓展與升華。
于是,我們從繪本的靜態之美中抽身出來,進入了動畫的靈動世界……
盡管這個預告片看過不下十遍,我仍然被它深深吸引,想起一個朋友的話:一部好作品,看完之后猶如被人打了一悶棍,久久倒不上氣來。
美也是如此吧,很難用語言描述它帶給人的那份感動,來無影去無蹤,但我們的心靈就是被它自自然然沁染一番,不知不覺地發生著變化……